老年刷视频返利:小利背后的大隐患

本文聚焦老年人刷视频返利这一现象,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商业营销模式、存在的隐患、老年人沉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呼吁社会关注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健康上网问题。

今年过年回到重庆老家,市民钟先生留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一些上了年纪的亲戚,就算在互相串门走动的时候,手机依然开着外放,专注地刷着短视频。经过询问,钟先生才了解到,原来这些短视频APP为了吸引用户,推出了返现奖励活动。就拿钟先生的伯父来说,他每天花费不少时间刷视频,每个月靠着返现大概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以某知名短视频APP为例,在视频界面会有一个小红包图标,它会持续计时为用户赚取金币。按照平台的兑换规则,1万金币可以兑换1元现金。而用户每观看一条20秒的短视频,大约可以领取8个金币。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挣到1元钱,就得刷1250条视频,大约需要花费7个小时的时间。除此之外,平台还设置了拉新人返现金、玩游戏看广告赚金币等多种活动。投入大量的时间,却只能赚取几元钱,投入与产出明显不对等,可为什么部分老年人还是会沉迷其中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邵景进教授,长期致力于老年人科技使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他向记者解释道,APP下载返利或在线时长返利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商业营销模式,商家通过给予用户一些蝇头小利,来增强用户对平台的黏性,从而增加平台的流量。然而,这种模式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法律风险和用户风险。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特点,更容易陷入其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和家属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那么,这种刷视频返利的模式到底存在哪些隐患呢?

存在法律风险,影响身心健康

实际上,商家推出的这类营销手段,最初并非专门针对老年人。在过去几年里,部分APP大力推广“极速版”时,以在线返利来增加用户和平台流量的情况屡见不鲜。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指出,目前国内现行法律中并没有直接针对刷视频返利、下载返利的明确规定,这些营销手段可以说是在法律法规的边缘试探。实际上,这类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视频返利和下载返利,是通过向部分用户返利的方式,人为地提高相关短视频的访问数量和APP的下载数量,从而误导其他消费者对这些短视频或APP的评价。

刘旭认为:“老年人群体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因此成为这类‘返利’模式的主力军。”钟先生的伯父就表示:“几年前退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刷视频还能赚钱,虽然钱不多,但好歹是有事干。刷着刷着,买菜钱不就有了吗?”他的几部旧手机都下载了部分APP的“极速版”,经常多部手机一起刷视频赚金币。不过,他也抱怨说:“这两年这些公司没以前大方了,赚的金币越来越少。”

表面上看,老年人有了打发时间的方式,商家也获得了流量,双方似乎都得到了好处。但实际上,这种模式暗藏着诸多隐患。

邵景进教授表示:“最直接的就是身体风险,不少老人在长期刷手机后出现视力下降、患上腱鞘炎的情况,时间长了甚至会损伤认知能力,阻碍社会交往,影响生活质量。”此外,他还指出:“部分不良APP可能会利用此类返利行为‘锁定’部分老年人,增加个人信息泄露和诱导消费的风险。”

2024年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第一季度投诉热点显示,以低价或免费、中奖为诱饵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或体验后默认开通免密支付、进行连续自动扣款等问题遭到了密集投诉。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刘奶奶告诉记者,自己使用智能手机多年,很早就发现手机上有些广告提示有下载返利,但她一直不敢点,生怕是诈骗。她还说:“我身边也有老年朋友看到过这些,大多数人还是不敢点的心态。”钟先生也担忧地说:“正规公司发布的应用还好些,也就由着老年人打发时间,就怕乱下载不知道哪来的应用,等发现问题时劝阻都来不及了。”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会容易陷入这种刷视频返利的模式呢?

贪图小利,缺乏陪伴,数字素养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无论是专家还是老人,“孤独”一词被频繁提及。邵景进教授表示:“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很多老年人存在家庭、社会、身体健康焦虑,人上了年纪不知道该干什么,也担忧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家中子女大多又有自己的事要忙,陪伴老人的时间变少,很多老人会觉得‘孤独’。”

浙江省的张大爷退休后,每天坐在沙发上戴着老花眼镜刷短剧成了他的日常。他说:“刷视频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家里小孩结婚搬出去了,现在还没孙辈带,不然每天一个人不知道干吗。”邵景进教授解释说:“根据‘网络使用的补偿理论’,面对退休后的‘孤独’,老年人现实中不能满足情感需求,就会在网络上寻找替代性满足,这是他们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子女陪伴不够、缺乏社交,那就刷视频返利,给自己找点事情干。”

APP强大的算法机制也是老年人爱上刷视频的一个重要原因。和青少年群体不同,老年人在使用APP时并没有防沉迷机制的限制。张大爷说:“现在这些应用太强大了,清楚地知道我喜欢看什么,不停地给我推荐,有时让我刷得停不下来。”邵景进教授认为,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部分老年人缺乏鉴别能力,就容易被商家的“返利”手段吸引,甚至走进不法分子设置的网络诈骗陷阱中。“根本原因,还是数字素养不足。”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达14.1%。邵景进教授说:“老年人群体是数字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他们使用互联网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因噎废食,而是社会各界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让他们科学健康地融入数字社会。”

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呢?

提倡健康上网,加强对APP监管力度

不久前,一场银龄触网反诈防沉迷宣传活动在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华新社区举行。为了预防老年人沉迷网络,倡导他们合理应对观看返利、下载返利等情况,网信、街道、公安等多部门和单位联动,定期在社区举办老年人反诈防沉迷宣传活动。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介绍刷单、返利等新型骗术及防范措施,提醒老年人“不沉迷、不下载、不转账”,健康上网。

华新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为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我们定期收集社区老人的上网需求,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银龄行动’培训课程,在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同时,做好防骗防沉迷宣传。”邵景进教授说:“通过这类线上线下培训,反诈防沉迷宣传和技能培训两手抓,才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

相关执法行动同样重要。据了解,针对老年人上网常见的刷视频返利等问题,江北区结合“清朗·巴渝”系列专项行动,加强“一老一小”领域网络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网络生态、扰乱传播秩序、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2024年累计开展网络检查153次,约谈不良APP、网站、自媒体23家,关闭违法违规账号6个,向有关部门移交案件线索19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起。

邵景进教授强调:“家庭成员的陪伴永远是有效的‘良药’。子女不仅要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还要帮助老年人主动融入数字社会,从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正确下载应用、识别风险信息等做起。更重要的是,当老年人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时,要及时向子女求助。”他还建议:“从老年人自身来看,合理做好退休以后的生活规划同样重要,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现实中得到满足,网络上的需求就会减少。”

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明确禁止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安装、阻挠卸载、擅自启动APP等问题。刘旭表示:“相关规定给予明确指引,对于涉嫌违规的APP,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做好‘科技向善’引导,共同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

本文围绕老年人刷视频返利这一现象展开,详细分析了其背后的营销模式、存在的法律和健康隐患、老年人沉迷的原因,包括孤独感、算法吸引和数字素养不足等。同时提出了应对措施,如开展宣传活动、加强执法、家庭陪伴和老年人自身规划生活等,强调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科学健康地融入数字社会。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680.html

(0)
半荷mio半荷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