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深圳宝安区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的突出表现。结合人民网研究院报告显示深圳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前,着重阐述了宝安区以众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列市辖区前三。通过央视报道、企业数据、政策举措等方面,分析了宝安在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塑造等方面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深圳新闻网在2025年3月18日有一则重要消息传来。据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市辖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圳在近3年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城市中脱颖而出,以884家的佳绩位列第一梯队。
其中,宝安区表现尤为亮眼。凭借其深厚的制造业根基,宝安区拥有27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市辖区前三甲,已然成为“小巨人”企业在全国的重要集聚地。
无巧不成书,3月1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了《全国两会特别关注 新型工业化攻坚进行时:释放“中小制造”大能量》,对宝安的专精特新产业园区以及入驻园区的企业万德昌创新智能的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报道。
从企业到园区,再到整个城区,不难发现,宝安能够在专精特新领域“出圈”,背后是其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和产业实力的持续创新。那么,宝安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记者的一线观察一探究竟。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宝安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平介绍道:“在宝安,每4.5万平方米就有一家上市企业,每5000平方米就有一家‘小巨人’企业,每1000平方米有一家专精特新企业,这样的企业密度在全市排名第一。”
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中提及,这组数据充分彰显了宝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基础坚实、创新动能强劲,无疑是宝安的显著特色。2024年,宝安的GDP成功突破53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全区拥有5.45万家制造业企业,其中包括27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7402家国高企业,企业数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县区首位。
如此肥沃的“产业土壤”,孕育出了创新发展的热带雨林。目前,宝安区正在积极构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上市企业”的发展梯队,并且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集群为牵引”的创新发展生态,致力于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发展体系。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宝安推动中小企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集群化发展成为了中小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战略选择。通过地理上的产业聚集,实现外部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以宝安汇智专精特新总部基地为例,它是深圳市首个挂牌成立的“专精特新”总部基地。落户在这里的企业大多涉足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
该基地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同时还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人才引进、产业链对接等全方位的赋能。王平表示:“我们的宗旨就是国企带民企,园区带企业,企业带企业,形成共生的产业生态环境,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持续生根发芽。”
入驻基地仅4个月的深圳市万德昌创新智能有限公司专注于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其研发团队正在开发一款具备情感交互功能的商用服务机器人。公司董事长邹元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当下有很多新产品需要研发投入生产,资金缺口非常大。总部基地也在积极跟我们对接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
塑造良好发展环境,为更多“小巨人”撑腰
宝安坚持以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年初,宝安区印发实施了《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连续7年以“一号文”推动制造业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今年更是明确提出了“视半工备、海陆空网”的产业新名片,为未来发展做好布局。
“视半工备、海陆空网”产业新名片,紧密结合宝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旨在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产业名片,提升产业的显示度和集聚度。其中,“视”指的是发展超高清视频显示,“半”是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工”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备”是发展高端装备、智能终端;“海”是发展海洋经济,“陆”是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空”是发展低空和空天产业,“网”是发展网络与通信。
要做强专精特新企业,就需要建立培育帮扶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加速发展。
在深圳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开展市场主体培优育强行动,构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的发现和培育壮大机制,完善从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到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计划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
宝安今年的“一号文”明确要求精准发力,从强化产业空间保障、创新优化企业服务方式等多个关键维度入手,继续擦亮宝安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特别是要通过“四块地两间房十二快”等举措,确保好企业有土地可用,同时成立“宝安区民营经济(企业)服务中心”与“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企业服务。
为此,宝安积极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推动挂点服务“精细化”,全区601名干部挂点服务重点企业12301家;另一方面,推动走访服务“贴心化”。优化企业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和积分规则,提高诉求办理时效,将企业满意度评价作为重要考核标准。2024年,宝安挂点干部累计走访企业5.92万家次,收集诉求2827件,其中已办结2759件,办结率达到97.6%。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宝安区实施了“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对细分行业内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优、市场份额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摸排,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梯次培育、动态管理。其中,宝安加大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对辖区30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筛选,建立了包含405家企业的潜力企业培育库,挑选3家专业机构辅导企业申报,组建微信工作群,开展一对一专项诊断、培育辅导。
本文围绕深圳宝安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展开,介绍了宝安在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上的突出成绩,深入分析了其凭借科技创新和良好发展环境推动企业发展的做法。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创新发展梯队和生态,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在发展环境塑造上,通过政策引导、优化服务、实施培育工程等措施,为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展示了宝安在专精特新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49.html